潮阳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潮南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22年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农函〔2022〕1115号)要求,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编制了《2022年汕头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农业农村局 汕头市财政局
2022年12月8日
2022年汕头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22年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农函〔2022〕1115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兼顾我市南药、茶叶、花卉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合理集中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强化运营管理能力,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畅通鲜活农产品末端冷链微循环,为服务乡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稳定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内容
(一)支持对象
申报建设主体为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申报建设主体与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建设和运营合作,但必须明确设施产权归属申报建设主题;合理确定人、财、物和技术等要素出资、融资、入股等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利益。对农民合作社获得的财政补助资金要量化到全体社员并记载在成员账户;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财政直接补贴形成的资产要量化为集体成员的股份。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创新探索“建设主体+田头市场(田头智慧小站)+农户”的模式
(二)建设内容
1.通风贮藏库。建设地下、半地下贮藏窖或地上通风贮藏库,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持适宜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
2.机械冷库。采用土建式或装配式建筑结构,配备机械制冷设备,建设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低温环境适宜的冷库。
3.气调冷藏库。建设气密性较高、可调节气体浓度和组分的气调冷藏库,配备相关气调设备,实现温湿度和气体成分精准有效控制。
4.预冷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强制通风预冷、压差预冷或真空预冷等预冷库或预冷设施,降低田间热或呼吸热。配备必要的称量、清洗、分切、分级、输送、检测、信息采集以及供配电等设备。
(三)建设目标
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我市潮阳区、潮南区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不少于6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详细见附件1)。
通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采后损失率,延长农产品供应周期,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提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
(四)补助标准
按照《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2〕13号)要求,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不超过建设设施总造价的30%进行补助,单个主体补助规模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各区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补助限额标准(附件2)测算补助金额。各区可按不超过补助标准分类分档定额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区安排地方财政资金适当配套补助。
三、重点要求
(一)合理集中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各地要认真落实“十四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布局规划,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与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有效衔接,整体构建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单独或者联合在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断提升设施综合利用效率,满足田头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需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产地重要流通节点,建设改造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强化产地预冷、分拣分级、初加工、集散配送、产地直销等功能,打造支撑农产品上行的产地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符合实际的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产地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创新探索“田头智慧小站”建设,增强水果、蔬菜、南药等汕头特色种植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二)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依托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鼓励引导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商贸流通、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等主体利用既有流通网络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优化田头集货、干支衔接运输和农村快递配送,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引导产地批发市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电商孵化园等产地园区,重点改造公共冷库设施条件,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内容。鼓励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利用设施平台和渠道优势,提升品牌打造和孵化能力。
(三)组织冷藏保鲜实用技术和运营管理培训。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培训内容已经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支持范围。各区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开设专题班或增加相应培训课程,编制培训教材,整合师资力量,通过线上教学、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打造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培训基地,不断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使用效益。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予以部署推动。
(四)建立健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规范(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全面规范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建设指导、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上下衔接、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健全设施建设工作风险自查和监督评价机制,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四、实施程序
(一)开展项目储备。根据《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项目储备采取全年申报、定期审核、批次入库、及时清退的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各地要指导建设主体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提出储备申请,经县级审核、地市级复核、省级审定后入库储备。
(二)编制实施方案。各区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年度目标、重点任务、具体政策、保障措施、进度安排等内容,于12月14日前分别报送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
(三)严格申报审批。各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于12月16日前完成申报审批工作,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财政年度支农政策和实施方案,区级部门在申报工作启动前不少于10个工作日向社会公布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涉农主体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设主体通过信息系统自愿申报。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申报审批,及时向社会公示审批通过的项目,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市农业农村局将对审批工作予以监督指导。
(四)指导项目建设。各区要按照省厅建设技术参考方案(附件3),结合实际,明确建设质量标准,支持对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鼓励建设主体采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各地要及时上报建设进度,重大事项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有关用地、用电或统筹资金等需支持事项,及时向本地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或请示本级市政府支持。建设主体自主开展设施建设,承担安全建设运营的主体责任。
(五)规范竣工验收。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同财政部门制定了统一的项目验收参考方案(附件4)。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按照省厅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验收规范指引,组织好我市的验收工作。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现场验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验收。省级、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应按规定对本地区当年竣工验收项目进行抽查(分别不低于10%、50%),并同步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填报和项目资料归档管理等工作。
(六)及时兑付补助。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和时限要求,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及时向验收合格的建设主体发放补助资金,并予以公示,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享受补助的项目设施,设立统一的标识和编号(附件5)。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配强工作专班,明确各级职责任务,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强化调度指导力度,提升监督管理能力。任务实施区要落实主体责任,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各地要始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主体不断提高设施综合使用效率,防止大面积闲置或废弃。
(二)强化政策保障。各地要全面落实农业设施用地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政策,鼓励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废弃厂房或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开展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项目予以支持。
(三)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银行创新产品服务,配套利率、期限、额度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降低或取消反担保要求,扩大信贷担保规模。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特色保险产品,为冷藏保鲜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以及价格波动等提供风险保障。依托信息系统,开展信贷直通车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帮助对接金融服务。
(四)严格资金监管。市财政局要会同农业农村局加强项目执行定期调度督导,及时上报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对资金结转量大、工作推进慢的地区可适当调减或不再安排下一年度任务资金。要坚决查处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补助要开展全面自查,查找风险点和不足,加强设施建设工作监督评价,并于2022年12月16日前,将2022年度设施建设工作区级自评报告报送市农业农村局。
(五)加强示范宣传。各地要加强农产品冷藏保鲜实用技术标准、材料装备等试验示范推广,探索产地农产品流通数据的信息化采集方式,打造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总结设施建设运营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全媒体宣传,推出一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